今年(103)7月15日,最後一班的DR2700型柴油快車自玉里站開出,上千位鐵道迷與民眾齊聚花蓮台東沿線,向「白鐵仔」道別,拿起相機捕捉最後的身影,或是搭上末班享受開窗迎風的最後時光。這年事已高的白鐵武士緩緩駛進花蓮站後,卸下了最後的載客大任,功成身退。隔天,就是嶄新的花東線鐵路新風貌。
平和站與壽豐站間的下荖溪橋。
民國55年,台鐵自日本東急車輛引進了第一批的不鏽鋼柴油客車,並於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當天,以「光華號」之名稱正式行駛西部幹線,最高時速每小時110公里。在當時,是速度最快的車,台北到高雄只要4小時40分鐘。
吉安站與志學站間的木瓜溪橋。
DR2700型是不鏽鋼車身,全身銀白色的塗裝,被暱稱為「白鐵仔」。在縱貫鐵路尚未電氣化時曾是最熱門的車種,50、60年代,可說是白鐵仔的風光年代。
隨著民國67年縱貫鐵路電氣化,引進了自強號電聯車後,白鐵仔相形失色,降等為「柴油快車」;後因設備老舊,逐漸改為短途區間行駛;最後在尚未電氣化的花東線鐵道上,成為白鐵仔的家鄉。
俗稱「白鐵仔」的普快車,停靠溪口站(已裁撤)中。兩節車廂的長度剛好是這個月台的長度。
白鐵仔多出沒在清晨或是黃昏時分,載著眾多的學生與通勤客往返。無論是哪一班次,打開白鐵仔的車窗,享受微風徐徐的浪漫,欣賞窗外緩緩移動的田園風景,都是片刻的美好時光。
通勤時間的白鐵仔並非冷清寂寥,而是熱鬧鼎沸的場景。車上一群又一群的學生聊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搭配簡單的早餐,前往光復或是玉里等地上課,這是花東縱谷特有的「無空調通勤生活」。
三民站,迎曦。
早晨,天空的雲尚未散去。此時的陽光是和煦的,不會感受到酷熱。以柴油為動力的白鐵仔,轟隆轟隆地穿梭在玉里鎮上的田野,劃過了寂靜,也提醒人們早晨的來臨。
三民站,離去。
綠燈,列車終究要出發向前,時代也不斷在進步向前,最終仍要和你說再見。
白鐵仔穿梭在綠意盎然的山間。
詭譎多變的天氣很難掌握,也能給訪客不一樣的味道。
三民站。
四輛編成的白鐵仔,在三民阡陌縱橫裡奔馳。在台九線上突然瞥見白鐵的身影,令人措手不及,一旁入鏡的行道樹在畫面裡卻顯十分和諧。
隨著路線截彎取直,新的鐵道風景儼然成為熱門景點。穿越了紅色鐵橋,嶄新的線路最終會接回原有的記憶畫面。
白鐵仔走在電線桿矗立的新線鐵路上依然快速奔馳,也暗示自己即將退休,將歷史的輝煌紀錄傳承下去。
大禹,普快車。
豐收的季節,是蛻變、是感傷。成片的黃綠色稻穗豐腴飽滿,隨風搖曳。簡單的構圖,卻有濃濃日本鐵道的味道。
鄉間田野的普通車,乍看之下彷彿到了日本,卻多了電線桿聳立一旁。
白鐵仔在晨光的照耀下十分明亮。稻浪恣意擺動,小村落在列車呼嘯後顯得更寂靜,偶有台九線上汽車奔馳的聲響,無論怎麼蛻變,都抹滅不了曾經開窗吹吹風的回憶。
趕在退役前加緊記錄你的身影。後山景物色依舊,人事已非,一列列象徵新時代的紅色列車開進台東。
白色電線桿顯得突兀,白鐵仔依舊堅守岡位直到退下最後的舞台。
冬日,玉里客城。
玉里車站作為普快車的始發站,因此常有白鐵仔在站內休養生息,為下一趟任務養精蓄銳,如果用土地連結對它的情感,那肯定就是玉里了。
拂曉,玉里客城。
天未光時,白鐵仔即自台東出發,緩緩行駛在寂靜的縱谷平原中,紅色拱橋意味著即將抵達這趟任務的終點。遠方山氲飄渺顯得空靈,這是熱鬧前獨有的寧靜。
同樣的地點,隨著時間變換呈現不同的味道。溫暖的太陽輕輕灑落田裡,火車的經過,大概是清晨時最喧鬧的一刻了。
仰望客城橋,遠方白雲像油畫般一抹抹滴在這片畫布上。
清晨的相片有種獨特的色溫,陽光很柔和。沒有人們的喧囂,呼吸每一口清靜空氣,安靜地和自然獨處,這是我最喜歡的時刻。
無論是側身或是正面,DR2700型都有獨特的一面。
太陽升起來後,銀白色的車身總算比較明顯了。
沒有電桿的畫面,你還記得多少?
飽滿的稻穗,等待收割的那一天。退役前,白鐵仔每天依舊穿梭在縱谷,當時我們能做的,就是多加記錄即將消失的畫面…。
翠綠的農田與蔚藍的天空,是初夏的味道。
銀白、鮮紅與翠綠。空氣中帶著一絲水氣,白鐵的外表依舊美麗。
鹿野站與山里站間,鹿野溪橋。
黃昏時分,遠方的天空呈現一片橘黃。熱氣球在光台緩緩升空,白鐵仔也載著往來的學子們返家。
鹿野溪畔與都蘭山脈地形。
白鐵仔在山腳下一隅,緩緩移動。
整修前的山里站。
白鐵仔進站,準備交會列車。
以前的山里站只有一座月台,短小的柱子與燈箱、大理石面月台,就這樣過了數十年,如今因鐵路電氣化,站場與車站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樣貌。不過我想它應該還是旅人心中「到不了的車站」吧。
離去的白鐵仔。事過境遷,這裡已經布滿電線與電桿了。
玉里站內,準備發車的白鐵仔。(車頭尾端為黃色警戒色的塗裝)
最後一次搭上白鐵仔,午後的艷陽依舊刺眼,老舊的車身下映照出許多歷史的痕跡。
另一面銀白色塗裝的頭尾端。車頭燈集中在中央上部。
白鐵仔側身有橫條波浪紋路,兩端面則是縱向波紋,用以強化車身。
旅客坐在車廂內等待列車開車。開著窗戶,看著窗外風景。
歷史悠久的白鐵仔,採用摺疊門。車門好關,但開門時,需要較大的力氣拉開車門才能下車。
白鐵仔的行先。在車門旁。未來退休後的白鐵仔要何去何從?
有時行先指示牌是用手寫居多。
高低起伏的車窗,是每一位旅人留下的痕跡。
車廂內墨綠的地板,全車以綠色塗裝為主。車廂內空蕩蕩的,看起來有些落寞。
車廂內部一隅。由於車廂內沒有空調,卻靠自然風,因此天花板設有電風扇,搭配窗外的微風,不會太悶熱。
車內的拱門隱藏了排氣管,在柴油自強號上也可見到。
拱門上的花紋,看得出當時設計時的優雅與用心。
天花板上一台一台的電風扇並列,不斷運作著。
墨綠色系的座椅是膠皮座椅,並套上了綠色頭巾。
車廂內乘客不多,有些安靜。不過這也是旅途上難得的悠閒時刻。
車頭端的車廂編號。有的是用手寫,也有用噴漆的。
車廂內也有設置博愛座。上方式置物用的鐵架。座位號碼旁還貼著戒菸標語,看得出歷史留下的痕跡。
逃生門的告示牌。
仰望車廂頂部。拱門顯得優雅華麗,搭配自然風的吹拂與一明一滅的電燈,都是後山才能享受的慢活味道。
遠方的列車長正在巡視車廂。
學生時代曾搭乘白鐵仔。白鐵仔與一旁新穎的太魯閣號列車形成世代交接的傳承。
這是我最後一趟搭乘白鐵仔了。那些在後山旅行、開窗吹風的記憶終究走入歷史。也許會有點捨不得,對於未來內心卻充滿更多期待。誠如作家劉克襄所說:「旅行有時必須寄放這樣一點浪漫和感傷,積累我們對這塊土地更多依戀。老了時,這些都是會增值的。」這份回憶一直在心底會很甜很甜。
從玉里出發的首班車,在火車上看日出。
雖然和白鐵仔的認識僅只四、五年,我卻仍記得環島時,來到花東線上,第一次踏上白鐵仔普快車的畫面:心裡充滿興奮與期待,在寂靜的旅程中,默默享受與自然的親近。每個人對這般車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吧。
在載客末班車行駛到花蓮後的隔天,十輛編成的白鐵仔在一大清早便從花蓮開到台東,即使白鐵仔已經操了將近50年,依舊老當益壯,以飛快的速度最後奔馳在花東縱谷間,下次要看到它,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。
我想起了以前畢業時的歌曲:
「喜歡和你去兜風,看看蔚藍的天空。
那段懵懵懂懂的歲月,你是否覺得輕鬆?
喜歡和你一起看星空,數著自己的美夢。
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,在我心中真的不同。」
(《So Long, My Friend》詞:曾宇代)
曾經帶我在後山探險的DR2700型柴油快車,再見了!
Facebook粉絲團
點點的旅行微風往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IANRAILTRAVEL
繼續閱讀-蛻變的花東線
花東新車站巡禮2─關山、東竹、三民、富源、大富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2468682
花東新車站巡禮1─山里、鹿野、瑞和、海端、東竹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1892703
蛻變的花東線─快捷‧慢活 花東鐵路願景館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1665666
再會了!白鐵武士─開窗迎風的純真年代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1335354
蛻變的花東線─消逝的風景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1157523
蛻變的花東線─無電桿的鐵道美景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1001541
蛻變的花東線─197縣道追火車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0908829
繼續閱讀-鐵道寫真
新車下港 氣勢非凡─普悠瑪號交車卸船作業紀錄與最後一批交車完成紀念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40130323
微笑山海新曲線─800型區間車試運轉集錦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39217285
鮮紅的急速奔馳─普悠瑪號初登場
http://taipei11827.pixnet.net/blog/post/35601443